梅州市中医医院建院十周年特别报道④:悬壶济世十载路,公益担当映初心
发布时间:2025-10-27 16:07:45  来源:  浏览次数: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的医德要求,恰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梅州市中医医院、梅州市田家炳医院)一直以来遵行的行动指南。

今年已建院十年的梅州市中医医院始终将“公益性”写在发展旗帜上,以悬壶济世的中医情怀深耕公益,在服务政府决策、助力健康梅州、温暖百姓生活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足迹。

 

守公心 扎根基层解民忧

“感谢市中医医院的专家,看好我的老毛病!”在梅县区中医医院,刚做完针灸治疗的李大伯连连道谢。这一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下沉优质医疗资源的日常缩影。

作为市级中医龙头医院,该院始终将自身发展融入地方战略,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基层医疗帮扶的决策部署。

医院与梅县区中医医院签署了“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协议,并且与梅江区人民政府达成了共建医联体协议,对口帮扶兴宁市中医医院、蕉岭县中医医院。目前,作为牵头单位,医院已与48个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医联体合作关系,结成专科联盟9个。2025年,医院共派遣50位医务人员开展支援帮扶工作,提供了63次手术及医疗指导服务,进行了105次专家坐诊,让高水平的中医服务走进乡镇卫生院。

针对基层心电诊断能力薄弱的痛点,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打造的中医 “心电一张网”更是成为“救命网”。截至2024年,该网络已覆盖全市226家基层医院,完成5.3万余份心电图诊断,其中390份危急心电图患者得到及时规范救治,实现“零死亡”。

扶贫济困的路上,该院从未缺席。10年来,医护人员的足迹遍布社区、校园、乡村。2023年以来共开展了120多场义诊、科普活动;在梅江区江南育才小学,“岐黄进校园”活动教学生预防脊柱侧弯、保护视力;在蕉岭县,与当地中医医院共研《伤寒论》,推广刃针、浮针等适宜技术…… 每一场活动都带着“济世”温度,让中医药的温暖触达最需要的群体。

 

担责任 危难时刻显担当

“健康梅州建设,我们既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院长王锦的这句话,道出了医院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粤闽赣边区重要的中医医疗枢纽,该院不仅自身通过国家三级医院卒中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标准版)等权威认证,更以“传帮带”之力,拉动全市基层中医药事业整体跃升。

为破解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难题,该院常年举办省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针对基层医生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从针灸、推拿到治未病理念,把实用的“中医功夫”教给乡镇医生。在其帮扶下,梅县区中医医院的中医骨伤科、兴宁市中医医院的治未病科逐步形成特色,基层群众 “家门口看中医” 的愿望成为现实。

此外,该院还主动承担全市重大活动医疗保障任务:从马拉松赛事到校园体检,从非遗文化活动到大型会议,总能看到医院医务人员的身影。2024年,医院完成25次医疗保障服务,用专业与坚守筑牢健康防线,彰显三甲中医医院的社会责任。

 

传温情 打造有温度的“健康家园”

“会痛就跟我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夜间门诊内,医护人员一边为一名儿童进行中医刮痧,一边轻声安抚。这温馨一幕,正是该院推出的夜间门诊首日的真实写照。

今年7月1日,医院夜间门诊正式启动,登记挂号处熙熙攘攘,患者对这项新服务赞不绝口。

“医院全力支持夜间门诊建设,其服务标准与日间门诊保持一致,并非仅处理急诊,而是提供全面的‘平诊’服务,支持手机预约挂号、诊间结算以及中药代煎等服务,让患者就医更加便捷高效。”副院长赖瑜介绍,医院整合多学科资源,配备有治未病科、针灸康复科、推拿科、妇产科、儿科等经验丰富的临床骨干、专家,为白天忙于工作无暇就医的患者打开方便之门。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去医疗化”的服务理念渗透在每个细节:医院取消了墙壁隔阂,让患者无“圈”在医疗机构的束缚,让市民朋友可随时到医院散步;独立设置门诊部,挂号、缴费、咨询“一站搞定”;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个人健康档案和检查检验结果的共享,减少重复检查,降低了群众看病费用;通过开设25个专病专症门诊,推行“当班负责制”,优化取药流程,将取药时间从半天缩短至一小时;医院绿化环境优美舒适,让住院患者有如家的温暖……

更难得的是,医院让中医药文化走出诊室,变成百姓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每年举办的“中和膏方文化节”,不仅有专家义诊,还教市民熬膏方、品药膳、练八段锦;中医药博物馆520平方米的展厅里,480余件藏品讲述中医历史;南方报业小记者研学营中,孩子们亲手制作香囊、认识草药,种下热爱中医的“种子”。

“我院以‘悬壶济世’为己任,以‘公益为民’为底色,在梅州百姓健康。”医院党委书记郑青表示,站在10周年的新起点,医院将继续深耕中医药传承创新,为建设健康梅州、守护苏区百姓健康贡献更多“中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