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中医医院十年发展纪实②:人才“强引擎” 平台“硬基石”
发布时间:2025-10-27 16:05:14  来源:  浏览次数:

十年砥砺,十年耕耘

建院十年来,梅州市中医医院以“人才强院、科技兴院”为战略,在中医人才培养与科研平台建设上实现从“无”到“有”再到“优”的“三级跳”,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为粤闽赣边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筑巢引凤,多层次育才体系日趋成熟

从2021年正式成为广东省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医院,到晋级国家规培协同基地,再到2024年独立招收研究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用三年时间完成“教学三级跳”,标志着医院从“临床医疗中心”向“区域医教研高地”转型迈出关键步伐。

医院创新实施“双轨并进”培养模式,通过临床跟学、文献汇报、病例讨论等方式,推动研究生与规培生临床能力与科研思维同步提升。每周的研究生文献汇报学习会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学生在此分享科研进展与临床感悟,导师现场点评指导。

医院已形成从毕业生实习到研究生培养的完整教学体系,涵盖中医内科、外科、儿科、骨伤科、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等多个专业。在完善教学医院建设基础上,医院还通过多维育英才,打造中西医融合骨干队伍。

中医的精髓在传承,关键在手把手带教。”建院以来,医院始终坚持“请进来”与“沉下去”相结合,柔性引进国医大师、省级名中医等高端人才,以“名医工作室+师带徒”模式破解中医人才断层难题。

十年来,医院累计设立国医大师、省级名中医工作室38个,开展“师带徒”传承活动23场次,120余名青年医师通过跟诊、病例研讨、经典研读,逐步成长为中医临床骨干。

不仅如此,医院还注重本土名师培育。2025年,医院评选出首届52名院内名医,涵盖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针灸等12个专科,形成国医大师领航、省级名医支撑、院内名医扎根的传承梯队。

 

平台崛起,科研创新反哺教学临床

如果说人才培养是医院发展的引擎,那么平台建设就是支撑引擎高速运转的基石。十年来,医院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的跨越。

建院初期,医院科研基础薄弱,仅能开展基础临床观察;如今,已建成“国家—省—市”三级科研平台体系,成为粤东地区中医科研的重要力量。

2023年2月,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梅州工作站落地,这是医院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延伸机构。工作站依托广东省中医院的科研资源,聚焦糖尿病、肝病等中医优势病种,开展“湿证”理论临床转化研究,目前已有5个专题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课题,培养科研骨干20余人。

2024年8月,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梅州分院正式挂牌,分院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势资源,整合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岭南肿瘤研究所等8大科研平台资源,推动院内制剂研发与成果转化。2024年,医院与广东省中医院签订人用经验方研究开发协议,推动“降糖三黄片”等99种中医药临方制剂标准化;2025 年,依托分院申报的“梅州市粤东地区药用资源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入选梅州市首批市级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强化本土药用资源研究。

2021年医院专门设立了“陈志强教授症病学说研究所”,陈志强教授的学术思想在全院推开,目前研究成果颇丰,编写了症病同治典型医案集。

此外,2021年梅州市中医药科学院在医院挂牌设立,2024年认定为梅州市粤东地区药用资源与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国家工作站+省级研究院+市级科学院”的科研平台格局。

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的“乘法效应”。十年来,医院科研成果从空白到丰硕:2022年参与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4年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中医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46篇(含SCI论文3篇、核心论文8篇),获国家专利6项(含发明专利1项),2025年获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实现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零突破”。

从‘求人才’到‘育人才’,从‘找平台’到‘建高地’,医院走出了一条中医药特色发展之路。站在建院十周年的新起点,医院将继续深化校政共建,以更高水平的平台培育更多优秀中医人才,以更优质的科研成果服务群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