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治疗咳嗽有妙招——穴位贴敷
发布时间:2024-02-29 14:46:40  来源:  浏览次数:
什么是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把中药药物研磨成细末,用水、酒、醋、蜂蜜等调成糊状,再直接贴敷于特定穴位或患处,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image.png

历史渊源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的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明代《普济方》中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诞和如泥,罨涌泉穴”的记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等等,另外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

清代,可以说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外治之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选......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


现代医学认为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

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

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药效作用:
根据穴位贴敷所用药物和选取得穴位不同,穴位贴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壮阳补肾、止咳排痰、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等作用。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穴位贴敷的优势:
首先,穴位贴敷作为中医外治疗法之一,相较内服药物,副作用较小,患者痛苦较少;其次,贴敷的部位能够根据患者疾病的部位进行选择,配合一些辛散的药物,也能加强药物的渗透和吸收;另外,穴位和药物的选择也灵活多变,操作也简便易行。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兼具外治和内治优势的疗法。


目前科室使用自制的清金散、固金散,针对呼吸系统疾病。如:反复感冒、慢性咳嗽、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疾病,选取贴压天突、定喘、肺俞等穴位,在理气化痰,宣肺利咽、止咳平喘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温馨提示


穴位贴敷前要做好准备。首先要饮食清淡,最好忌用辛辣、寒凉的食物(如海鲜、辣椒、大蒜、牛羊肉、新鲜荔枝、凉菜、冷饮等),以免减弱药效。其次,要注意保护和清洁皮肤,特别是贴敷穴位的皮肤。为了防止药膏染脏衣服,贴药时穿深颜色衣服最好,贴敷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

很多人贴敷后皮肤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患者需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贴敷时间不宜过长。此外,有的患者会皮肤泛红,敏感性皮肤的人还会出现起疱现象,甚至疱消后会留下浅浅的疤痕。这都属于正常,因为敷贴的药物中含有辛香刺激的药物。

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可以在创面外围涂些碘伏或来医院处理。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就诊。

这3类人不适合贴穴位贴:
1、皮肤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的;
2、特殊体质及有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以及贴敷局部皮肤有破损的不能贴;
3、2岁以下的孩子、孕妇、对胶布过敏的人也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