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进补,开春打虎”
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
适宜吃一些温热性食物
有助于保护人体的阳气
提高御寒能力
但冬季进补也有讲究
要因人而异
切勿盲目
最近门诊遇到很多自诉“上火”的患者,仔细询问,发现如下:
患者A:
患者B:
冬日应如何进补?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养生理论的开山之作,指出人与自然、气候和谐呼应是四时养生的根本。中医养生一定要顺应四季的变化,随春而“生”,调养肝气,舒调气机;应夏而“长”,调理心气,疏通暑气;迎秋而“收”,收敛润肺;临冬而“藏”,固摄肾气,养精蓄锐。
因此,春夏应保养阳气,秋冬应保养阴气。立冬以后,万物敛藏,阴气最盛,生机潜伏,个人因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饮食、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体质差异,应在中医体质理论的基础上科学辨证养生,若保养得当,体质可以得到调理改善。如果不顾自身体质大补、蛮补容易导致调摄失宜、伤及元气、种下病根。
冬季进补太过应如何纠正?
冬季天气严寒,寒为阴邪,容易损伤肾阳,同时由于气候干燥,人们普遍感到口、鼻、皮肤等部位有些干燥,故此时宜多食一些温补益肾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腰果、栗子、山药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类进补方式,此外,还需注意进补次数、频率。
如进补太过常出现咽干咽痛、痰多、牙龈肿痛、面部油脂分泌过盛、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可通过以下两款茶饮缓解以上症状。
推荐茶饮:丁香祛湿茶饮
组方:丁香、砂仁、红枣、茯苓、炒麦芽等
功效:祛湿化痰 适用人群: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推荐茶饮:芦菊清热茶饮
组方:芦根、罗汉果、土茯苓、杭白菊等
功效:除湿清热 适用人群: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大便不爽等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表现的一种状态。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